来源:小编 更新:2025-04-14 04:31:04
用手机看
哇,你还记得2017年那场加密货币的狂欢吗?那可是个让人心跳加速、荷尔蒙飙升的时代。比特币从几千美元一跃成为几万美元,无数人一夜暴富的梦想似乎触手可及。在这场盛宴的背后,监管的阴影也逐渐笼罩而来。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2017年加密货币监管的那些事儿,看看那些曾经让我们热血沸腾的日子,如今又留下了怎样的痕迹。
2017年,加密货币市场如日中天,ICO(首次代币发行)更是风头无两。好景不长,监管的利剑终于落下。
2017年9月4日,中国人民银行、中央网信办、工业和信息化部、工商总局、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等七部门联合发布《关于防范代币发行融资风险的公告》,宣布将代币发行融资定位为未经批准非法公开融资的行为。这一公告犹如晴天霹雳,瞬间击碎了无数人的ICO梦。
紧接着,各地监管部门纷纷行动起来,对ICO项目进行清理整顿。一些知名交易所也受到了牵连,被要求关闭交易。一时间,加密货币市场哀鸿遍野,投资者人心惶惶。
除了ICO,非法集资、洗钱等犯罪活动也成为了监管部门的重点打击对象。
2018年1月12日,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发布《关于防范变相ICO活动的风险提示》,警示用户对于变相ICO可选择举报、报案。同年,中国人民银行等七部委联合发布《关于防范代币发行融资风险的通知》,要求各金融机构和非银行支付机构不得开展与代币发行融资交易相关的业务。
在海外,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也纷纷出台政策,加强对加密货币市场的监管。例如,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对ICO项目进行严格审查,打击证券欺诈行为;日本金融厅(FSA)对加密货币交易所进行整顿,要求其加强反洗钱和客户身份识别措施。
在经历了2017年的监管风暴之后,各国监管部门逐渐意识到,对于加密货币市场的监管不能“一刀切”,而应根据不同类型、不同风险进行差异化监管。
例如,对于稳定币,监管部门要求其纳入电子货币监管;对于比特币等加密货币,通常被视为商品而非证券;对于以太坊等采用权益证明(PoS)机制的加密货币,面临证券属性争议;对于代币化证券与证券型代币(STO),则在现有证券法框架下调整监管。
此外,监管部门还加强对市场服务提供商的监管,包括对交易所严格准入要求、强调客户资产保护和防范市场操纵行为,加强托管服务安全标准与破产隔离机制,以及探索去中心化金融(DeFi)创新监管模式与加强跨国监管协作。
在监管的大背景下,央行数字货币(CBDC)逐渐成为各国监管部门的关注焦点。
摩洛哥央行行长阿卜杜勒拉蒂夫朱阿里于2024年11月透露,摩洛哥将使所有加密货币合法化,并且已准备好加密货币监管法律草案。这一举措意味着摩洛哥将解除2017年实施的数字资产禁令。
与此同时,英国、欧盟、日本、新加坡和阿联酋等国家/地区也都在制定或已发布支持稳定币和加密发展的货币监管。
可以说,加密货币的监管之路任重道远。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期待看到更多合理的监管政策出台,为加密货币市场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回首2017年加密货币监管的风雨历程,我们不禁感叹:监管,既是加密货币市场的守护者,也是其成长的催化剂。在这场变革中,我们见证了加密货币市场的崛起,也见证了监管的不断完善。未来,让我们共同期待一个更加健康、有序的加密货币市场。